洪少霖:職場寫生(一)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0月01日 23:03
2018年,我創辦了一個工作室,亦是一家小公司。2023年9月,我開始寫這篇文章,想用它講述自己在職場上的感悟與思考。
工作室成立近5年時間,看似不長,但對我而言,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想要進取與完善。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探索,便有了一次次領悟,便有了以下一點一滴想法。
做人與做事
世界萬物息息相通,懂得做人,才能懂得做事。做人、生活處事的方式方法是基礎。工作態度、工作能力是基礎的延伸。如果不懂得做人,做一個讓自己肯定自己,讓他人認同自己的人,那談何做事!
做事之前,先做人。工作之前,先把人做好。
我覺得,電腦關掉後,斷一下電源。我覺得,用完椅子後,把椅子推回桌肚,如此環境會顯得比較整齊。沒有人告訴我為何要如此,似乎這只是我自然而然想要整潔的處事方式之一。
對老人,我大多比較尊重。對年青人,我大多比較隨意。他人說話時,他人打電話時,我盡量安靜,不想打擾他人。同樣,沒有人告訴為何要這般,我自然而然想要如此。
這或許,便是先做人,後做事吧。
態度與能力
態度是長遠的,能力是暫時的。總有人更加努力,更加優秀。也總有人更加懶惰,更加膩歪。
態度代表著速度。有好的態度,能力也會不斷上升。
沒有端正的態度,公司難以快速發展。
事分兩半
工作中,我總是“以事論事”、“公事公辦”。對於工作安排,我漸漸習慣:少些情緒,少些開心與不開心,多些直接,簡單、乾脆。
我把工作與生活分開。一邊是:理性、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另一邊是:感性、仰望星空、解放思想。前者是“低頭走路”,後者是“抬頭看天”。前者是做實事,後者是講情懷。
在工作中,多做前者。在工作外、生活裡,多做後者。
不急不緩
走得急躁了,腳步快了,可能地毯就被踩歪了。沒有人去擺正,公司環境就亂了。
節奏快了,上下班騎車急了,出事故的幾率就高了。如此這般,工作中容易出現差錯。這些,大概是所有老闆不願看到與接受的。什麼是老闆?或許就是經常“板”著臉,追求高效率的人。
一些時候,“板”著臉、沉穩是效率的前提,所以不能太急。反之,太慢了,效率不會高。
不卑不亢
對客戶,對領導,對同事,不要自卑,也不要高傲。不用客氣,平實一些。同時,對所有人要有起碼的尊重。這表現在微信交流時,不用發任何表情,沒有哭,沒有笑,有的是禮節性說一句:謝謝。
對於工作過程,客氣時會降低效率。匯報與交流顯得重要,時而需要較真,時而需要包容與服從。越是客氣,越會導致工作不用力、不用心,同時降低了公司整體的水平,導致執行力不高。這放在寫作過程,會導致錯誤輕易可能出現。
事無鉅細
大事、小事,在工作中都重要。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經常出錯,那問題就嚴重了。
做好小事,是工作端正的態度。
有頭有尾
有交待,就要主動反饋。
可能很簡單,只需數個字,一句話,即好。
但是一種責任。
主動與被動,達到的效果不同。被動時,會顯得很操心。主動,是一種態度,願意配合的態度。
優先權、慣例與矛盾
在這兒工作,不一定會很難,但會比較瑣碎。
越快的,越簡單的事情,早些做。1分鐘能做好的事情先做,再做10分鐘,再做100分鐘的事情。如此,工作的事務才不會堆積得越來越多,越拖越久,導致心情越來越沉重,才有成就感,才不會因疏忽、忘記,從而導致速度慢、效率低。
工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矛盾。比如:有一件事情要優先做,同時按慣例另一件事情也要優先。那到底要先做哪一件事情呢!這時,需要溝通,需要找管理者或領導來拍板,不需要左右為難。
自己為難的事,在一些人眼裡,可能顯得簡單。
所以,遇到問題,遇到矛盾十分平常,溝通與交流是最好的途徑。
刺
每一個公司,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是幼稚的,帶著刺,如是仙人掌。時間越久,磨合後,刺就不那麼扎人了。
公司與人,始終都處在完善的過程,處在積累更多更好經驗與規則的過程。如是新陳代謝,如是大浪淘沙。如果哪一天,公司很完善了,那就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存在了。現在還不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