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龍:捲起來的幸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0月19日 00:28
攜著新年的餘溫,踏著春天的鼓點,元宵節像一位仙女,提著花燈,裊裊婷婷地走到了人世間。
正月十五吃湯圓,吃了湯圓好團圓。中國人的美食往往賦予了極其豐富的內涵和家國情懷。湯圓寓意團圓,一家人一團和氣,和氣生財,和諧積福。吃了湯圓,年也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工廠開工了,農人下地了。播種、耕耘、收穫,依時令而行,樣樣耽誤不得。日子在庸常中又風生水起,活色生香起來。
其實,在家鄉,元宵除了吃湯圓,還有一道美食更讓人牽腸掛肚,那就是包捲煎。柱形的叫春卷,尖形的叫卷尖。杜甫有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元宵節正值冬春之交,乍暖還寒之時。白菜、芥菜經冬霜冰雪的錘煉,分外甘甜可口。野芹菜、薺菜也葳蕤蔥蘢。奶奶跛著小腳,走向田野,採回一小籃青蔬,不顧此時河水冰冷刺骨,淘洗乾淨切成菜末,卷煎的主料便做好了。把炒熟的花生米捻去紅皮,搓成兩瓣,摻入菜末中。把蔥姜蒜切成丁兒,把過年剩下的臘肉和豆腐切成肉丁、豆腐丁也摻進去。加適量素油拌勻放進鍋中炒熟,卷煎餡便大功告成了。青菜葉子做外皮最合適不過了,像人的巴掌寬剛好,像小孩的小手胖乎柔軟,不易破碎。奶奶把葉子在開水中燙軟、攤開、夾入餡料、捲成尖尖的三角形,壓實卷緊。這道工序最難,可奶奶做的行雲流水,富有詩意。神情安詳,指尖靈動,三卷兩卷,彷彿把春天也包進去了。卷煎翡翠如玉,葉脈清晰可見。透過薄如紙的綠皮,便可見紅、黃、褐的各種餡料,彷彿是一幅五彩斑斕的春天畫卷。食用時,放入鍋中,加入自家搾的菜籽油略煎,待表皮焦黃、香氣撲鼻時,盛入青花盤中,卷煎排列整齊,像一隊整裝待發的士兵。色澤金黃,很像黃澄澄的金條,火紅喜慶,讓人心生歡喜。嘗一口,絲絲聲,熱氣氤氳,皮薄酥軟,餡料鮮香,一股濃郁的春天氣息,順著唇齒、舌尖、直至肺腑,愜意舒坦。一家人有說有笑,你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風捲殘雲。當然,也會留一兩個,家鄉風俗稱為“有吃有剩”,近乎“年年有餘”之意。
卷煎食材再普通不過了,山野溝坎隨處可見;製作簡便,你說它大雜燴也可。六七十年代鬧饑荒時,奶奶曾以卷煎當飯,填飽了我們一家人的肚子。
現在城裡也有卷煎賣,品種式樣也更多,可是總覺得還是奶奶的卷煎味道最純正。吃著卷煎,兒時的依偎,少時的頑劣,老家的裊裊炊煙便眼前瀰漫開來。
歲月長河裡,元宵節不過是其中的一道彎流。元宵的卷煎又恰似一縷春風,攜帶了太多的光陰印記。時光打馬,匆匆而過,奶奶也早已離我而去。但每到元宵,我也會走向田野,采把野菜,卷點卷煎,那是幸福的約定,更是一種提醒:年過了,月過了,該無所牽掛,甩開膀子為生活辛勤打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