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唐永泉:鄉間凡人林世傳

2023年10月20日 01:1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0月20日 01:10

  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經濟相對封閉、落後,大部分農民以種田為生,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

  林世傳18歲高中畢後,沒有考上大學,他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回鄉參加務農,參加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開荒、造田,吃大鍋飯。

  “變廢為寶”的工作

  為了增加一點收入,補貼家用,林世傳在種完“集體田地”和“自留地”之餘,想到收購廢品。那時家家貧窮,戶戶空空,沒有太多廢品。主要是購買雞腱膜(就是雞內金,製作中藥的材料,用於治療膽結石、膽嚷炎等中藥)、鴨毛、牙膏殼(就是牙膏用完後的鉛製膜)、“碎銀元”以及破銅廢鐵等。雞腱膜一個2分錢,牙膏殼一個1分錢,黑鴨毛一隻1角錢,白鴨毛一隻2角錢……收購分散在廣大農村角落裡的這些“廢品”,是製藥、塑膠製品、服裝、羽球等的原料,是生產過程的回收再利用,其實也是在為國家的生產建設做出貢獻。

  收購廢品是一種比較髒、比較累的工作,但卻是為人民服的高尚的事業。丟了就是垃圾,回收就是寶貝。節約是一種習慣,廢品是一種資源。廢品回收,還你一個清新的環境。資源回收,變廢為寶。

  收購廢品的人,早上披星戴月出發,走村串戶,呼喊詢問。“收廢品哦,收廢品哦!”“雞腱膜、鴨毛、牙膏殼湯賣沒(湯賣沒,閩南語,意思是有這種廢品可以賣嗎?)”。傍晚,月黑風高,挑著一擔沉甸甸的廢品回家。第二天,抓緊挑到廢品收購店,轉賣,每次最多就賺1元錢多一點,生意好的時候賺2元錢多一點,就非常高興啦。林世全經常臉上掛著滿意的笑容。

  以前交通落後,沒有公路可走,出門就走山間小路,羊場小徑,茶馬古道,彎彎曲曲,崎嶇不平。早上吃飽飯出門,一支扁擔,兩個大蛇皮袋,輕鬆輕鬆鬆的出發。雞腱膜、鴨毛、牙膏殼、破銅廢鐵……一點一點撿,一分錢一分錢付出。農夫高興,林世傳也高興。晚上回家,肚子餓得“咕咕叫”了,卻要挑著一擔廢品“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腰酸肩膀痛,辛苦無人知道。

  收購廢品是要挨家挨戶走的,挨家挨戶詢問,不要錯過任何一家。交通方便,常有人到過的家,廢品早就被收走了;在山旮旯裡,交通不方便的家,人們不喜歡去,家裡的廢品可能就多。蓬萊鎮有三十個自然村,尚卿鄉的近十個自然村,方圓十幾公里,“一山放出一山攔”,林世傳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每個角落,每家每戶都到過。蓬萊鎮及尚卿鄉大部分村落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人文風光,林世傳都了然於胸。當時的農家,大部分都有養一隻狗,看家。狗發現有陌生人進村,機敏極了,馬上從家裡衝出來,大吠,有時,整個角落的狗一齊圍過來,一齊吠,陣容龐大,狗吠聲沖天,“百千犬吠”,“百千齊作”,挺嚇人的,林世傳幾次差點被狗咬到。俗話說,會吠的狗不會咬人,不會吠的狗特別會咬人。不會吠的狗,靜靜地衝到你腳下,悶聲一咬,“啊”,當你反應過來時,已經鮮血琳琳了。為了防止狗的無禮,收購廢品的人,手裡都要拿著一根打狗棍,既可以嚇唬狗,防止狗的襲擾,又可以在走崎嶇不平的山路時,作為拐杖,特別是挑擔時,還可以當作替換肩膀的拐杖使用,一舉三得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發動村民自發性開公路,義務工,一家一戶開一段,供手扶拖拉機行駛,運送供銷社的物資進村。公路是土路,坑坑洼窪,極不平坦,下雨天,泥濘不堪。人們戲稱:晴天是“英國”(“英國”閩南語是人踩下去,塵土飛揚的意思),雨天是“印尼”(“印尼”閩南語是道路泥濘,腳踩下去,滿腳都是泥濘、泥水)。經過幾年的積累,林世傳省吃儉用,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大大方便了出行,又能運載廢品,免去手提肩挑的勞累。有一次,林世傳把收購來的一小袋雞腱膜綁在自行車的後架上,想要載到廢品收購店轉賣,他高高興興踩著自行車出發,到達廢品收購店時,下車一看,糟了,因為公路不平坦,腳踏車上下抖動,雞腱膜不知道什麼時候掉了。林世傳急急忙忙騎著腳踏車往回走,想找,早就無影無蹤了。這一小袋雞腱膜可是經過幾個月的辛苦收購所得啊,賠了夫人又折兵,連本帶利都沒了。

  收購廢品要靠勤奮,勤走動,勤叫喚,微笑服務,禮貌待人,講誠信,不短斤缺兩,童叟無欺。有的主人廢品放著,專門賣給服務品質好的人。這就是,同樣是收購廢品,有的人賺的好,有的人賺的差的原因。

  傳播傳統文化

  林世傳是個生活的有心人,也是一個有情懷的人。

  林世傳的人生經驗是豐富多彩的,他除了在蓬萊鎮各村收購廢品外,還到龍岩市的白沙鎮、捷步鎮收購古董;到永安市的大湖村、新沖村做木工。

  林世傳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與思考,身體力行傳播傳統文化。林世傳對對聯這一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他說,“楹聯不怕白。”意思是說,楹聯不怕明白,只要有意境,符合聯律,含有哲理,能給人啟迪智慧的楹聯,就是好楹聯。例如:“人生哪有都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意思很明白,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以一顆坦然的心看世事紛紜,不求萬事皆如意,但願人生半稱心。林世傳深入農村,走進鄉間角落,關注各地的祖祠、寺廟、宮殿,以及各家各戶大門的對聯,看到好的就默默地記在心裡,或者抄寫下來,加以理解和感悟,分享給有興趣的人。

  有一次,林世傳收購廢品,來到一座小祖祠前,對兩副對聯感興趣,“千古文章傳聖道,一堂孝友樂天倫。”“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林世傳從對聯裡深受啟發,要重視教育,讓子孫有知識有文化,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交朋友要“擇善而從”,要結交有愛心和有孝心的朋友,對我們的事業和對社會才有益處。上智村水美宮有對聯:“好兒孫須積德,欲高門第必讀書。”告訴我們,做人要行善積德,助人為樂,厚德載物,要為子孫後代積德,子孫後代才能繁榮昌盛,綿延長遠。官橋鎮驛嶺大宗祠有一副對聯:“文章冠八閩第一,忠孝重千古流芳。”對聯勉勵子孫應該勤讀詩書,寫出名冠八閩的好文章,做人要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要孝敬父母,就能千古流芳。“今人能為古人事,述者當知作者心。”意思是,現代人能夠做古人做過的事情,繼承古人事業的人應當理解革新者的良苦用心。

  林世傳常引用《週易》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名言,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影響自己的左鄰右舍,多做好事和善事,為社會做貢獻。梧桐中學剛創辦高中部,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起點。林世傳幫忙收集教育教學資訊,豐富學校的資料庫,便於師生增長知識,擴大視野。幫忙引進慈善基金,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繼續就讀高中,圓了大學夢。

  林世傳重視和弘揚傳統文化,經常參與重修祖祠、宮廟、鄉村道路等的建設。他發動鄉親出錢出力,出謀劃策。在重修中亭廟、虎美宮等文物的過程中,林世傳都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2023年春,林世傳出任大墘宗親聯誼會副秘書長,聯結鄉誼,敦親睦鄰,團結宗族,為建設美麗鄉村,為鄉村振興繼續奮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