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許東曉:菲華文學為什麼有深厚的「閩南情結」? 中國新聞社

2023年10月30日 22:3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0月30日 22:31

/

  “本土意識”和“文化認同”有助于建立跨文化對話,但兼顧二者並非易事,這要求作家在深入瞭解菲律賓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前提下,探索文化融合主題,為讀者呈現更深刻的文化體驗。

  菲律賓華文文學是保存菲華社區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在菲華僑華人多數來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菲華文學作品中常帶有濃厚的“閩南情結”。作為菲律賓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菲華文學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它是如何呈現閩南地域文化的?又在中菲人文交流中扮演何種角色?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許東曉近日在馬尼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做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菲隔海相望,友好交往源遠流長,雙方最早的往來可追溯至唐宋時期。隨著在菲華僑華人人口增多,他們開始在菲創辦華文學校和報紙,為菲華文學發展奠定了人才儲備基礎和傳播載體。

  20世紀20年代伊始,菲華文學作品逐漸見諸報刊,俞嘯川在菲律賓《華僑商報》上刊登的兩篇小說《了緣》《蝴蝶魂》,受到本地讀者歡迎。然而,初始階段文學作品主題大多集中于“風花雪月”,缺乏系統性和創造性。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菲華文學受中國新文學思潮影響,出現了大量反映現實人生的新文學作品。然後,受中國抗戰文學影響,加之中菲兩國當時面臨相同的現實環境,菲華文學創作開始轉向“抗日”這一主題,李成之的《碧瑤集中營》和潘葵村的《達忍三年》等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是菲華文學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菲律賓華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成立,並開始出版該會季刊,開辦菲華青年文藝講習班,為菲華文壇培養了大批人才。然而,1972年至1981年期間,菲律賓實施全國戒嚴,菲華文學發展一度陷入停滯。

  1981年後,菲華文學重新迎來繁榮發展階段。1996年,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簡稱“菲華作協”)成立,並在菲律賓《聯合日報》推出《薪傳》文學副刊和《薪傳》專欄,出版三十多期《菲華文學》,發掘了一批優秀作家和作品。其他文藝社如新潮文藝社、耕園文藝社、辛墾文藝社、千島詩社等亦在華文報紙開闢文藝副刊,菲華文學逐漸呈現繁榮發展態勢。

  中新社記者:菲華文學當前取得了哪些成就,面臨怎樣的現實困境?

  許東曉:菲華文學是東南亞和世界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作家的詩歌、散文、小說等已在本地乃至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菲華作協創會會長吳新鈿長篇小說《老中國人》曾被譯成菲語,並拍成菲語影片;菲華作協前會長柯清淡代表作《五月花節》曾獲中國“月是故鄉明”徵文比賽一等獎;菲華著名詩人云鶴創作的《野生植物》一詩,通過對海外遊子命運的透徹解剖,成為當代海外華文詩歌的經典之作,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儘管取得諸多成就,菲華文學當前仍面臨一些發展困境。首先,相對于使用英語或菲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華文文學作品市場份額較小。另外,隨著科技發展,讀者閱讀方式逐漸從傳統印刷媒體轉向數字和網絡,這也導致菲華文學受眾縮減。當前,菲華文壇老一輩作家正逐漸減少,而出于謀生等因素考量,新一代作家湧現速度明顯變慢,這可能導致菲華文學界面臨人才斷代狀況,缺乏新鮮血液和新穎創作思想。

  中新社記者:菲華文學為何會有深厚的“閩南情結”,這種情結是如何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的?

  許東曉:菲律賓華僑華人大多來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閩南話是他們的“官方語言”。相應地,菲律賓有代表性的華文作家也多數來自這一地區。因此,菲華作家在選擇作品內容和題材時,常常受到閩南文化的啟發。他們熱衷探討戀祖愛鄉、愛拼敢贏、崇尚儒德等閩南傳統文化價值觀,還常常會在作品中引入閩南方言元素,為作品增加地域質感和文化特色。

  菲華著名女作家、亞細安華文文學獎得主董君君作品中便有著濃郁的閩南鄉土特色,其作品《肚臍眼的橘樹》中“阿爸”(父親)、“阿母”(母親)、“番客”(海外謀生的華僑)等具有閩南特色的稱謂讓很多本地華人讀者倍感親切。陳瓊華短篇小說《一塊月餅》,通過中菲混血兒麥克的視角,表達了父親在中秋佳節對閩南世俗生活方式的無比懷念。這些作品充滿“閩南風”,並在不經意間與讀者探討文化認同和傳統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引導菲華後代瞭解並積極傳承閩南文化精神。

  中新社記者:“本土意識”和“文化認同”是菲華文學創作繞不開的話題。您認為,在創作過程中,菲華文學應如何更好地立足本土講述“中國故事”?

  許東曉: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華人在菲律賓的地位也不斷提高。許多菲華作家通過回國參觀訪問,親眼目睹了祖(籍)國的飛速發展。回到菲律賓後,他們以文字的方式記錄著祖(籍)國日新月異的變遷,成為在菲講述“中國故事”的傑出傳播者。

  “本土意識”和“文化認同”有助于建立跨文化對話,但想要在創作中兼顧二者並非易事,這要求作家在深入瞭解菲律賓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前提下,探索文化融合主題,塑造多維度角色形象,為讀者呈現更為深刻的文化體驗。

  中新社記者:菲華文學在促進中菲相互理解和人文交流方面扮演著何種角色?

  許東曉:文學作品可以成為一個平台,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並欣賞對方的文化。菲律賓本地讀者透過菲華文學作品,可以更好地瞭解中華文化,正確認識華人社區在菲律賓國家發展建設過程中所作的貢獻。此外,文學作品中涉及的人類情感和體驗具有普遍性,讀者亦可以通過作品感受情感和價值觀的相似之處,從而促進相互理解。儘管菲華文學經過百年來的發展,湧現出許多傑出作品,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並未譯介給菲律賓主流和國際文學界。近年來,一些菲華文學作品已經引起國際文學界關注,被譯成多國語言出版。這是一個可喜的開端,將有助于菲華文學走向國際舞台,為跨文化互動創造更多機會。

  受訪者簡介:

  許東曉,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是菲律賓僑社知名文化界人士,也是菲華作協的發起人之一,20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于菲華文藝界。其作品以散文為主,發表于海內外華文報刊。曾獲2001年世界華文報告文學徵文獎菲律賓賽區第二名、2002年菲律賓華文微型小說獎一等獎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