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劉佳星:中美關係需抓住窗口期!

2023年10月31日 22:5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0月31日 22:55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美國期間,先後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並於28號會見美國總統拜登。內外媒均分析,王毅此訪被認為是為兩國元首的會晤鋪路。

  彭博社28日引述一名美國官員稱,美國和中國官員原則上同意拜登和習近平11月會面,但雙方仍須對安排作最終確定。很明顯,中美雙方都為自己留有餘地,但也基於各種原因,雙方都在努力相向而行。一些媒體分析中美關係可能要止跌企穩。但筆者看來,未來,只能算一個窗口期。處理中美關係需要“趟著石頭過河”,絕不會一帆風順。 

  中美關係不會一帆風順 

  首先,政治上的分歧是導致中美兩國關係惡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北京和華盛頓在對全球局勢持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場,這包括:俄烏戰爭,哈以衝突,南海問題,台海問題等等。當政治分歧積攢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一個固有認知和民眾情緒,屆時政策都可能被民眾和媒體綁架,難以調和。

  其次,科技領域繼續摩擦。王毅訪美前期,美國試圖限制對華先進半導體晶片和技術出口,這引發北京的不滿,這給兩國關係帶來負面作用。前不久,拜登政府更新了針對人工智慧晶片的出口管制規定,計畫阻止英偉達、英特爾和高通等公司向中國出口先進的AI晶片。換句話說,美國不允許任何高性能晶片和相關技術進入中國市場,以免加速中國國產晶片的發展。美國隨後又以技術保護為名,要求其西方盟友都禁止對華出口同類型的產品。作為反制措施,中國表示將加強對石墨的出口管制,石墨是新能源汽車和其他綠色能源系統中電池部件的核心原材料,全球市場中的石墨絕大部分都是由中國生產製造。中國的反製措施將對美、日、韓的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造成巨大衝擊。科技領域中美互撕,給關係的修復帶來不利因素。

  再次,在王毅訪美的第一天,也就是26號,美軍“印太司令部”在其官方網頁上發佈聲明,指責中國戰機在24號對美軍飛機展開“非專業”攔截。聲明還從國際法規的角度對中國方面指責,稱中國戰機攔截方式“違反了國際航空安全規則和規範”。聲明最後宣稱,美軍仍將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安全、負責任”地飛行、航行和開展行動,“印太司令部”聯合部隊仍將致力於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表示希望“印太地區”所有國家能夠“根據國際法在國際空域安全運作“。這件事發生在24號,但偏偏在26號拿來說,而這一天正是王毅訪美首日,按理說,邀請來的客人來家裡做客,媒體應該在當天避開破壞性的負面消息,這是一個基本外交禮儀。且不談美國飛機在中國周圍抵近偵查的合法性,單是把2天前的事件拿到王外長訪美首日說這一件事,就說明美國國內反華的情緒依舊佔據上風。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中美若想止跌企穩還是有困難的。未來中美關係只能算“趟著石頭過河”,不會一帆風順。

  中美關係止跌企穩也不是沒有希望

  中美關係止跌企穩也不是沒有希望,淩駕於中美關係之外的力量在逐漸改變中美走向。哈以衝突的爆發、美國經濟下滑都是中美博弈的重要棋子。 

  首先,拜登多次表示期待與習近平主席再次會面,積極邀請中方參與APEC,並且早就多次釋放信號。雖然拜登政府一門心思地想著怎麼遏制中國,但對華經貿合作仍然是美國離不開的。經濟上,美國不得不與中國對話。中美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國,經濟牽扯太多。中國經濟雖然遭遇了打擊,但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強大的內需、高水準的科技、太空等領域的飛速進步,以及中國人儲蓄的生活習慣,都讓中國在遭遇疫情後,能夠快速復甦;雖然美國的經濟增長也較強勁,但政策的持續性不足,經濟增長後勁不足,民眾實際收入並沒有提升。反而,在俄烏戰爭和哈以衝突後,美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將納稅人的錢砸向無休止的海外戰爭中,自然是無暇顧及自身的發展,也無力推動建立新的合作體系,純粹是在自我消耗中。很顯然,這時候與中國分割,並非明智之舉。 

  其次,台灣問題是妨礙兩國關係止跌企穩的關鍵因素,台灣問題處理好,中美關係向好發展,處理不好,必定有一場戰爭。一直以來,美國在台問題上,頻頻踩紅線,根本不把中國的警告當回事。但是,最近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有一些變化,雖然這種變化來自於外部壓力。近日,美國派“美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竄訪台灣,他特意強調了一件事,那就是“美國不支持‘台獨’立場”,給民進黨當局當頭一棒。這是因為在巴以衝突和俄烏衝突同時爆發後,美國害怕“台獨”分子這個時候惹怒大陸,而導致台海爆發衝突,把美國拉進第三場戰爭。他們深知,同時打三場戰爭的話,美國是吃不消了。所以,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可能無暇顧及。這也是中美關係止跌企穩的最關鍵的窗口期。

  再次,國際政治方面,國際新秩序逐漸顯現,尤其是哈以衝突後,美國站在了阿拉伯世界的對立面,陷入“以色列陷阱”,美國的全球戰略也受到挑戰。聯合國大會通過涉巴以決議後,美國日感被孤立。歐盟27個成員國也呈現“撕裂”的狀態。這似乎意味著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關係舊秩序逐漸走下坡路。在以色列和哈瑪斯的衝突,美國希望北京發揮影響力,施壓伊朗不要介入,而習近平和普京越來越緊密的關係,也讓美國有所疑慮。

  綜上,中美關係一定不會一帆風順,能夠相互尊重就好了。但目前國際大環境,中美關係也確實處於一個視窗期,中美需要把控分歧,相互尊重,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我們不必太樂觀,也無需悲觀,抓住這個視窗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有合作,“脫鉤斷鏈”沒贏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