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淳:沿著閩南文化脈絡,造訪漳州海絲印記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12日 23:59
由漳州市政府宣傳部、漳州市政府新聞辦、中新社福建分社共同開展的“第六屆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暨閩南文化與海外華媒傳播論壇”於11月2日至7日在漳州舉行,來自菲律濱、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南非、葡萄牙、西班牙、美國等17個國家25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漳州,探訪漳州濱海古城豐厚的歷史底蘊,感受豐富多采的閩南文化的魅力,領略海洋文化的歷史沿革,聆聽中菲“兩國雙園”經貿創新示範園區的發展計劃。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先後參訪了雲霄縣“中核雲霄陳岱5萬千瓦漁光互補計劃”,“漁光互補”是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形成“上面發電,下面養殖”的發電新模式,我們在現場看到了一千多畝魚塘的上面架設光伏發電組件,下面養殖魚蝦,聽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計劃總投資4.6億,被納入福建省全生命週期項目管理平台的重大招商項目。
參訪漳州常山華僑開發區、詔安縣、東山縣中菲“兩國雙園”計劃的發展規劃,常山華僑開發區主要從事南美對蝦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出口,聽常山華僑開發區負責人介紹,他們也正在計劃從菲律濱進口海鮮和農產品,透過開發區現有的電商平台和物流管道銷往各省市,這是一個雙贏的經貿合作計劃。隨著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已是全球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菲律濱,而菲律濱的海鮮和熱帶水果也很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中菲“兩國雙園”計劃的開啟,對於兩國的經貿發展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在參觀詔安縣、東山縣中菲“兩國雙園”經貿創新示範園區時,我們看到了整個經貿示範園區的環境得天獨厚,數個天然海港碼頭建設完善,物流、倉儲配套完備,招商引資項目有多重的優惠政策,智慧化、數位化的營運管理系統,展現了中菲“兩國雙園”經貿創新的新模式。
中菲海上貿易始於唐朝,興於宋朝,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閩南人已在南洋開拓商貿市場了,中菲海上貿易的鼎盛時期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選漳州海澄縣作為開放大明海關,漳州九龍江入海口的月港作為明朝全國唯一合法的海上對外貿易港口。漳州月港崛起的時代,正是大航海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大帆船先後駛進漳州月港進行商貿活動,菲律濱馬尼拉港是中國商品轉運到大西洋歐美洲市場的一個重要港口。西班牙殖民政府統治菲律濱後,建造菲律濱第一商港馬尼拉港,西班牙的大帆船從馬尼拉港啟航到達漳州月港,買了大量的絲綢瓷茶葉等商品返航馬尼拉大港後,又轉運到美洲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當大帆船抵達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後,就在當地舉辦盛大的集市,從此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進入了大西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便成為歐美洲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奢侈品。
菲律濱位於太平洋和南海之間,與中國一衣帶水,隨著閩南海商在南洋開拓的商貿市場逐步擴大,閩南人在南洋“住番”、“居夷”的人數也逐漸增多,隨著閩南人移民海外,閩南的農耕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也隨著在海外傳播。菲律濱華人華僑來自閩南地區居多,閩南文化是組成菲華社會的核心文化,早在明朝時期,閩南的農耕文化就在菲律濱傳播。明末清初,華夏屢遭戰亂,致使民不聊生,此時期,大量的閩南人移民到菲律濱,閩南人在菲律濱從事農業生產,閩南的農耕文明藉此在菲律濱傳播。海洋文化鑄就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而閩南民俗文化是菲律濱華人華僑的精神信仰,隨著中菲經貿的蓬勃發展,閩南文化在菲律濱傳播、紮根與融合。閩南文化以閩南言為載體,融合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獨特的閩南地域文化為特徵,閩南民俗文化以多元化形態植入菲華文化之中,閩南民俗文化不僅對菲律濱華人華僑的身份認同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大部分菲律濱土著居民。菲華社會以閩南語為華社社交語言,在歲時節日的民俗文化活動方面,菲華社會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都是用富有閩南特色的民俗文化來慶祝這些歲時節日。
漳州是一座因海而興、拓海而榮的港口城市,漳州古城是一座用千年的閩南文化點亮的歷史文化古城,閩南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遺產星羅棋布,漳州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與閩南文化的完美融合,使漳州這座濱海古城煥發出新的活力。踏著千年的足印,海外華文媒體走進薌城街區,歷史文化古韻撲面而來,歷史建築、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展示了獨特的“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台僑緣”五大特色,那厚重的歷史文化烙印,散發著濃厚的閩南文化氣息。這次海外媒體採訪團漳州行,不僅對閩南文化海外傳播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對濱海漳州的閩南文化、海洋文化的深入探尋,閩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文明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
202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