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今棟:香港中醫概況之三 服務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16日 00:07
百餘年來中醫的就業方式大致有三種,主要是在藥材舖坐堂,此類醫師主理婦、兒、內科為主;其二是自己設立醫館,又以跌打、外科、痔瘺及雜病為主;第三種,四十年前也有中醫師設立樓上藥舖兼醫館,中醫師先診斷,後處方,並代為煎藥,然後送到病人家中,如陳存仁、朱鶴臬、余道為等。
近十多年來隨著許多按摩師、美容師轉業中醫,同時粉狀、粿粒濃縮藥面世,出現了許多設於鬧市及大商場的新型中醫館,為客人進行“綜合性治療”,包括推拿、針灸、民間療法和中藥結合,病人在醫館做了治療後,可帶回濃縮劑自行加熱水飲服。傳統的中醫只開出藥方,收取微薄的診金或治療費,而後進們卻“一條龍”賺取診、治、推、藥費。
商家們響應董建華的構思,紛紛設立大型的中醫診療機構,曾有人從內地聘來專家設館服務,其中最具規模的有設於黃埔花園及荃灣的診療中心,後來都因某些事故停止運作。而另一些甚具規模的中醫診療中心相繼成立,如本草安和堂、天津名醫館、華夏中醫學院附屬中醫診所及福明堂等。
近十餘年來一些美容集團、“健康產品”經營者也發現市民對中醫藥的信賴,大量僱用中醫師來促銷產品。同一時期,教會等大團體也紛紛設立中醫部,以更強有力的姿態支持中醫事業的發展。
有一項令人擔憂的是,部份按摩店也僱用註冊中醫師,為顧客開出收據和休假證明。而不少未僱用中醫師的按摩店也掛出“治療性按摩”、“撥罐治療”、“刮痧治療”及“穴位治療”;還有一項是,掛出“藥廠”、“中醫館,招牌的店舖,卻專科按摩,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居於只管中醫藥,一隻眼開一隻眼閉,任其繼續操作,甚影響市民之健康。有許多没有中醫師主理的按摩店更為病人以中藥調理和外敷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