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香港仔:慎防投資騙案損害香港金融根基

2023年11月17日 00:3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17日 00:30

  警方東九龍總區由11月5日起,於區內展開打擊網上投資騙案行動,短短一周便破獲265宗案件,平均每小時多達1.6宗,情況令人震驚。投資騙案數目持續增加,受騙人士背景廣泛,當中不乏專業人士,一味歸咎於貪念並不現實,被動式“防騙”亦難起到應有效果。警方執法不可謂不積極,然而投資騙案依然沒有遏止,當局應正視背後是否與犯案門檻和犯罪成本低有關。立法、執法和司法機構應共商對策,以防騙案影響市民理財習慣和投資者信心,損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

  東九龍總區刑事總督察鄔凱寧介紹,該區今年首三季投資騙案大幅上升,涉及金額龐大,因而警方調動大量前線人員展開今次行動,一周內共拘捕157男66女,案件總共有328名受害人(19至80歲),金額高達1.8億元。最高單一受騙款項超過910萬元,受害人是一名80歲婦人,曾任職設計電梯工程師。

  過去3 年香港的投資騙案增幅驚人,去年全年2,850 宗,是2020年510 宗約5.6 倍。警方資料顯示,騙徒假冒股票經紀,利用虛假投資程式製造虛假交易紀錄及回報,就連有10 年投資經驗的老手,以及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女會計師和女護士都被誘騙到欺詐網站而損失慘重。這些已非普通的行騙方式,一般的防騙指南亦不一定能夠止損,很大程度上,這反映了香港對網上投資廣告或交易平台等的規管嚴重不足,應給當局敲響警鐘。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市民從小便接受理財教育和相關概念,很多人不但早已形成儲蓄習慣,更有投資理財和“積穀防饑”的意識。投資是為了追求利潤,投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並沒有問題,不應被指摘是貪心,更不應擔心受騙後還要被冠以貪心的二次傷害。隨着城市數碼化和電子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局理所當然要為投資者營造一個令人安心的網上投資環境,而不是動輒需要擔心收到的短訊、電話和接觸的交易平台之真實性。關鍵是香港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機構,應建立完善的法律規例和監管執法體系,令騙徒犯案成本大增、無利可圖,才有望逆轉投資騙案盛行的趨勢,不影響社會數碼化的進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