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淳:淺談閩南僑鄉的形成與僑批的發展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11月21日 23:48
閩南有諸多的天然良港,促進了港口貿易的發展,宋元時期泉州港就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集散中心。閩南地區人多地少,大部分百姓都是靠海而生,而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使沿海居民難以維生,閩南人為求生路而選擇下南洋,16世紀南洋已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西方列強為了掠奪東南亞的資源,殖民者們迫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開發東南亞地區,而華工是被殖民者看中的開發殖民地的最佳勞動力,於是殖民者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華工前往南洋挖掘礦產、開闢農田、種植煙草或樹膠、做苦力勞作等。華人刻苦耐勞、頭腦靈活,只要哪裡有生存的空間,哪裡就有華人的身影,一些頗有經商頭腦的華人將中國產品帶到南洋售賣,將南洋土特產帶到中國銷售,形成了一個民間海外貿易的渠道。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帝(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開放漳州月港為全國唯一合法的民間出海貿易港口,大航海時代,菲律賓的馬尼拉成為中國與墨西哥貿易之間的轉運站。大量的閩南人從明清時期延續到民國時代的下南洋浪潮,多元因素的交集,由此形成了閩南僑鄉社會,僑鄉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僑匯,僑匯不但是僑鄉僑眷們的主要生活來源,也是海外華僑和家國密切聯繫的紐帶。清政府把僑居海外的僑民視為“罪民”、“逃民”或“棄民”,不承認其合法身份,禁止僑民回國,華僑無法與家國親友保持密切聯繫,海外華僑只能通過“水客”把僑匯帶給家鄉的僑眷。至民國初期,民國政府為實現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都比較重視海外華僑,尤其是東南亞華僑的力量,為團結海外華僑,民國政府開展僑務工作,1912年8月福建暨南局設立,主要負責華僑出境登記和管理事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地方僑務機構。1933年後,僑務委員會在廈門、廣州、海口、上海、汕頭、江門等華僑較多之處相繼設立僑務處(局),具體負責僑民出入國管理工作。由於民國政府對華僑出國的開放態度,推動了民國時期華僑出國的一個高峰時期,而僑匯是閩南僑鄉的形成到僑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大量的閩南人僑居海外,催生了僑批的發展,閩南方言把“信”叫做“批”,華僑從海外寄來的僑信,閩南方言叫做“僑批”,為海外華僑通信服務的僑信局就被閩南方言稱為僑批局,所以早期的僑批局,實際上就是僑信局,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郵政局。“僑批”是華僑與僑眷之間的往來書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載體,早期僑批由水客個人經營,百年來歷經水客個人經營、僑批信局經營、僑批網絡經營、銀行接管等幾個發展過程。僑鄉經濟來源於僑匯,僑匯對僑鄉家庭的經濟影響很大,僑匯不僅用於改善僑眷的生活、修建房屋和購置土地等。僑批是反映海外華僑和僑鄉發展歷史的僑鄉文化遺產,百年僑批見證了海外華人華僑家國情長的赤子丹心。僑批是華僑與僑鄉一段關乎家國情長的歷史記憶,承載著海外華人華僑的家國情懷,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僑鄉建設影響很大,僑批文化貫穿著閩南僑鄉經濟發展的脈絡,蘊含著豐富的僑鄉文化價值、國家經濟價值和海外移民的歷史價值。2012年“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項目亞太地區名錄》。2013年6月,由福建、廣東兩省聯合推薦,國家檔案局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福建省首個入選世界記憶遺產的項目。
翻開僑批的歷史扉頁,穿越時間隧道,走進百年海外華僑的滄桑歲月,在百年的記憶空間裡穿梭著海外華人華僑披荊斬棘、薪火相傳的奮鬥歷程。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最早的一封僑批寫自清代光緒年間,早期僑批由“水客”傳遞,當年的“水客”類似於現代的跨國物流從業員,他們經常往來於南洋,收取華僑的僑批帶回僑鄉,親自將批款和批信交給相關的僑眷,再將僑眷的回批或口信帶到海外。一封封的“僑批”寫滿了海外華僑深厚的家國情思,記錄著華僑的移民史和奮鬥史,每一封僑批無不散發著華僑出洋謀生的艱難歷程和對故土的鄉思之情。百年僑批的那段崢嶸歲月雖然存封於僑批檔案裡,依然發出歲月的聲音。
202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