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專:看做「普度」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02日 23:44
炳根打電話過來,招呼我明天下午跟他一起到龍居看做“普度”。他說,七月十九,龍居這裡做普度很有特色,朝坤在邀請,要他喊幾位民俗文化愛好者或作家去走走看看,瞭解一下。
作為受邀者,我甚是高興,橫直我是閒來無事,自然也是二話不說地應允了。對於龍居村,我是知道的,也曾去過。其隸屬於安溪縣蓬萊鎮,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李大在此據險稱帝,豎旗起義,聚集兵眾,建寨稱王18年,並開科取士,封官賜爵,進行反元鬥爭,附近鄉親皆稱呼他為“草霸王”,現在該地五鳳山還有元朝李大帝都遺址,今尚存“石交椅”一方,據說很多人都喜歡去坐一坐,希望沾點龍氣,期盼來日飛黃騰達,平步青雲。這不是什麼迷信,而是“人往高處走”的一種人生信念與心理投射的行為。至於其他方面,包括普度,也就無所知了。
不過,我知道做普度,是七月民間一個習俗,很多地方都有。在巴掌大的山城附近,七里八鄉的,都有做普度。從初一做到三十,天天至少有個鄉里或村落做。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煮幾個菜,也就是三牲酒禮,米籃粿飯,蔬葷五食,比如雞啊,鴨啊,肉啊,飯啊,粿啊,青菜啊等等,還有經衣銀帛,擺滿一大桌,放在大門內外,桌子朝外,點香點燭祭祀,燒金紙燈料,燃放鞭炮,接引孤魂野鬼前來品嚐,讓其早登菩提,受生樂國……對此,龍居村落也是一樣的,並無二異,哪來別有一番特色?
其實,特色在於龍顯堂的“廟普”。
來到現場,山邊一座龍顯堂已經熱鬧非凡。很多人帶著果蔬甜料等食品前來龍顯堂拜謁觀音佛祖、清水祖師、保生大帝等佛,祈求四季平安。法師做法,或唸經誦佛,或敲打木魚,或敲鑼,或打鼓,或拍察,或吹嗩吶,還有當場信眾樂捐款項數額公佈的喇叭聲響,堂前堂內香煙繚繞,瀰漫,升騰,一派祥瑞,讓人熱血沸騰。所有的,似乎跟其他地方的佛事活動,並無多大差別。這有點“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感覺。
也就是這種似乎無異的情景中,那種做普度的特別,漸漸浮出水面,呈現眼前。
那是“五大盤”。堂中龕前,豎立起五根大柱子,每根柱子上都紮著食品,分別是米粽、鬆糕、大甜粿、米食、米龜。每盤直徑三尺,疊高一丈六尺,從堂案起,圓環直疊至屋頂二部椽子。這五大盤,再由觀音佛祖顯化為五座糧山食品,分供眾魂,終年享用,同登仙界,受生極樂。
這是,我從未見過的“五座大山”,確係有特色。而另一個特色,就是“燭燈”,也叫燈篙。它是用一根三丈六尺高的麻離竹做成的“大明燭”。事前,先砍來一根麻離竹,從尾破開,直至麻離竹頭一米的地方,上頭竹片之間塞著一塊塊木塊,用銅線捆紮,從竹頭到竹尾,一圈圈的,最後在竹尾處夾雜一大把茅草山芼。到夜晚之時,才把它樹立在大門外右埕邊,再用一根長竹竿綁上茅草,點著,再以此去點著那根“燭燈”,瞬間燭火迎風獵獵,光焰奪目,光亮山前堂旁一片夜空……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時我是不懂的。正在疑惑之時,法師告訴我們,那是告訴暗處眾魂,視光赴得香筵,品嚐法供的美味佳餚……另外,前往龍顯堂的道路兩邊,都點亮著一盞盞矮小的蠟燭,以光亮照鑒夜行的“最後一公里”路程……真是想得周到啊!人間有“最後一公里”的說法,那暗處的,也是有的。
這是“燭燈”的亮照,還有法師的“坐座”。大慨七八點,只見穿著袈裟,在堂前大門口設壇做供。大門口搭建一個平台,排著一張八仙桌,桌上擺著豐富的各種祭品,法師在桌前一塊“交椅”上,盤腿而坐,照著經書念起來。只見法師一邊念,一邊雙手照著經書的節奏比劃起來,還時不時搖頭晃腦起來……我們只知道法師唸唸有詞,並不知道他在念什麼。據說,這是一頭重頭戲,是與眾魂辭別。言下之意,是告訴今晚參加筵席的眾魂,酒足飯飽之後速速歸位……說實在的,神與人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場晚宴即將結束,各自回歸巢穴,安居樂業,享樂太平生活,何不快哉?
看來,不虛此行“龍居”,看做“普度”,也是受益匪淺的,頗有心得,不但擴展眼界,增加見識與認知,也怡悅身心,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
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