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賀彥豪:爽爽的貴州——郎德苗寨

2025年02月14日 00:3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2月14日 00:30

  蒼山翠綠,百鳥啁啾。大山深處的苗寨,多像大樹上的鳥巢。

  一走進郎德上寨,一陣一陣的蘆笙聲,清脆如鳥鳴,悠揚綿長,餘音裊繞在通往苗寨的寨門內外,將貴州風情的古寨,裝點得喜事臨門,熱鬧非凡,歡快的蘆笙聲很遠都能聽到。瞧:寨前寨後,一座座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沿路十二道酒卡從寨腳一直擺到寨門樓,此時身著盛裝的苗家阿妹笑容可掬地向每一位貴賓敬酒。自家釀的酒是款待朋友的心意,喝一口吧,且接受苗家人的豪爽和熱情好客全在酒裡了。

  作為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遊覽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郎德上寨,這裡的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揚大六故居是苗族人的驕傲。據考證,公元1855-1872年,清咸豐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敗後,因這裡是義軍將領楊大六的大本營,清軍征戰了18年才將其平定。“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連年征戰,孕育著苗人英勇和頑強的性格。“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的大山,滋養著古老的苗寨,幾分厚重,一寨和睦。願琴瑟在御,歲月靜好。

  走進寨中,有一個蘆笙場,這裡立著一根旗桿,旗桿上掛著一面銅鼓,這是苗家人節日聚會的地方,而銅鼓,則是所有苗族人的圖騰。當銅鼓伴著蘆笙聲響起,苗族姑娘們會為客人獻上一支又一支蘆笙舞、板凳舞、木鼓舞和銅鼓舞……那是大山的歌聲,妙曼的舞姿,笙聲的古韻,讓人沉醉。苗人能歌善舞喜吹奏。勞動之餘,只要男人一吹起蘆笙,年輕的姑娘們會跳起蘆笙舞。快樂會沖淡貧窮的時光。想當年封閉的大山,禁錮著苗人的智慧和才華,貧窮是那個時代的底色。一位苗族作家說過:“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信念和天主的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爬山涉水,經歷千難萬苦;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用血養育古歌和神話,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做家園,梯田依山而建,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謝仇人。”是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那麼,繼承傳統和弘揚“英勇不屈、剛直善良,勤勞熱情”的精神就是苗人的族魂。

  來到苗寨民族風情博物館,這裡有古農具、古炊器、古衣飾、古書籍,雖歷經幾世滄桑,但古風遺存,讓人頓生懷古思幽。在揚大六故居,這裡遺存的刀、叉、頭盔、鐵炮等戰鬥武器,記載著一位苗族英雄的故事。從所見中,我們彷彿看到當年苗寨烽火連天,刀光劍影,揚大六領導全寨人反清抗暴,奮勇殺敵,生死與共,直到剩下四戶人家,幾乎整個寨子寨毀人亡的那場景如今依舊歷歷在目,不覺令人悲憤難平,熱血沸騰。看呵!千載人文古韻,一寨英雄經典,面對著揚大六的雕像,不禁讓人肅然起敬。走出揚大六故居,細雨紛飛,我心潮澎湃。佇立巨型銅鼓旁,以手擊鼓,鼓聲震響,聲聲催人警醒:我們必須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世代難忘,貧窮和落後,受人欺凌,只有靠自己努力奮鬥,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呵!

  徜徉苗寨,沿路有當地苗人開設的飯館、客棧,還有工藝品小店,一家又一家,小店都賣些苗繡飾品:項鏈、吊墜、耳飾、手鐲、繡包、掛件一應俱全,琳琅滿目,還有苗家特產:肉脯、豆乾、米酒、蜜餞、果醬、辣椒粉應有盡有,令人眼饞。一路走來,邊走邊看,攜孫女進小店,看一個苗繡掛件挺美,拿來戴上。孫女直嚷嚷:“我要這個掛件,阿嬤,買一個給我吧。”一問不貴,於是掏錢買了。苗人做生意,童叟無欺,買賣公平,值得信賴。如今,走出大山深處的苗人,他們懂經濟、善經營、同發展,已走上了一條旅遊景區景點商業化之路。

  離別郎德上寨,眼前的梯田,油菜花開,一片金黃,豐收在望。回首寨前路邊那塊“紀念2008年奧運聖火傳遞郎德上寨”石碑,是起點也是目標,於是我看到;一個民族的自信與夢想,奔跑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