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王樹聲:通淮關岳廟的香火

2025年03月01日 01:1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01日 01:14

  暮色漫過天際線,城市卸下喧囂枕月而眠。信步泉州古城的石板巷陌,恍若穿越時光的褶皺,那些被世俗嘈雜揉碎的自我,在紅磚古厝的飛簷翹角間悄然聚攏,重獲飽滿的靈性。

  當霓虹在樓宇間次第綻放,一片閩南古厝群驀然撞入眼簾。繚繞香火中,士農工商各色人等絡繹于朱漆門庭。有人執香默禱,有人合十長跪,孩童攥著籤筒如握星辰,老者俯身叩首似丈量光陰。這方被電子屏包圍的飛地,正是通淮關岳廟——千年古港的精神圖騰。

  始建于北宋的廟宇藏著層層疊疊的文化年輪。當腳步輕扣門楣,六百年前“三教鋪境”遺韻便從燕尾脊上流淌而下。建築是凝固的史詩:正殿大門懸垂的“正氣”匾額,簷角上鎮守的剪瓷龍虎,都在訴說閩南人對忠義的永恆朝聖。正門楹聯“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如寒鐵錚鳴,三義廟中“桃園結誓同禍福,蜀漢興邦共生死”的木匾猶帶桃瓣餘香。最是道光年間先賢蘇廷玉手書碑刻令人駐足,“做人要語”四字力透石壁,斑駁處依稀可辨“做好人,說好話,讀好書,行好事”的殷殷囑托。

  漫步迴廊,目光撫過深深淺淺的跪痕。明代泉州文士李光縉曾在此沉吟:“片言之約遂定為終身之券,寧為漢死而不悔也。”這位見證過泉州港興衰的儒商,在《景璧集》中留下驚世之論:君臣當效關公忠義,友朋宜學雲長信諾。此言道破泉商密碼——當年他們結伴出洋,必先在此焚香換帖;商號締結契約,定要關帝像前歃血為盟。福船載著“金蘭誼貼”駛向南洋,關帝令旗飄揚在南海桅桿,誠信化作刺桐花種,開遍異國他鄉埠頭。

  夜色漸濃,鐘聲與梵唄在空氣中交織。仰望正殿神龕,忽覺青龍偃月刀劈開時空帷幕:建安五年的下邳城中,關羽橫刀立馬,與張遼的勸降之言鏖戰。金銀玉帛的誘惑,高官厚祿的許諾,終不敵“降漢不降曹”的鏗鏘三約。當赤兔馬踏碎許昌春色,過五關的蹄聲至今仍在洛陽古道迴響。這曲忠信長歌,竟在閩南紅磚牆上撞出和聲——泉州商幫的秤桿永遠翹向“信”字,當鋪票號的算盤珠子只撥“義”數。

  月色漫過廟前石獅,裊裊升起的清香在電子廣告牌前徘徊。忽然驚覺,我們膜拜的不僅是神像金身,更是在物慾橫流中堅守的文明基因。當契約精神淪為白紙黑字的博弈,當桃園之義變成社交軟件的點贊。這座香煙繚繞的廟宇,恰似一劑傳統文化的艾灸,灼燙著現代人麻木的良知。那些在神前長跪的身影,何嘗不是在叩問自己的初心?

  鐘鼓聲裡,關帝的目光穿透千年,青龍刀鋒映出商海浮沉。或許真正的神跡,不在于籤筒裡的吉凶讖語,而在于每個人心中那桿永不傾斜的良心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