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哪吒神話:從東方智慧到全球精神遺產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3月05日 00:51
在閩南海濱的石井古鎮,每逢颱風季節,驚濤拍岸,漁民步入海神廟,焚香敬獻哪吒。這位自密宗戰神演化而來的少年英雄,歷經千年嬗變,與東南沿海的海洋文明交融,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當閩南與台南的民眾於銀幕上見到披混天綾的哪吒,皆驚嘆:“這不正是我們世代供奉的哪吒三太子?”此刻,中華文明於全球化浪潮中的傳播,生動浮現。
一、神話嬗變與文化再造
哪吒形象跨越千年,乃集體創作之結晶,融合佛、道與民間信仰,體現文化交融之智慧。宋代理學以“剔骨還父”隱喻佛教輪迴與儒家孝道之調和,展現中華文化兼容並蓄之特質。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注入道教金丹修煉,使哪吒成為三教合流之象徵。明代《封神演義》更將靈珠轉世之說推向巔峰,使神話敘事歷久彌新。
二、海洋文明與生存美學
閩南依山傍海,商船航行驚濤駭浪,仰賴海神庇佑。哪吒以“威震東海、平定水患”之名,成為戰鬥之神,與通遠王、媽祖信仰並存。明清之際,閩南移民遠渡重洋,故土信仰隨之遠播,哪吒香火亦傳入台灣及東南亞。
台灣現存三百七十餘座哪吒廟,信仰尤盛。《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記載,清康熙二年(1663年),晉江先民攜哪吒神像至嘉義新營,建立“全台太子廟之首”。此信仰遷移與延續,既為情感寄託,亦折射閩南人之生命哲學——“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敬畏天命與人力抗爭並存之智慧,與哪吒精神交相輝映。
祥芝漁港之老船長依雲象測天,其經驗與《更路簿》星象導航術一脈相承。颱風摧毀漁排,漁民焚香祭龍王后,仍駕新船出海,正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之現實詮釋。此種生存意識,使哪吒成為閩台及東南亞移民社會之不朽象徵。
隨海貿興盛,中華文化與信仰遠播南洋,檳城、馬尼拉香火鼎盛,見證文化跨境流動與再生。現代動畫重塑哪吒形象,使傳統敘事昇華為存在主義寓言,從“剔骨還父”之悲壯,到“逆天改命”之決絕,海邊人“生死放下,我命由我不由天”之信念,恰與海德格爾“向死而生”之哲思暗合。
三、全球語境下的文化共鳴
當哪吒於銀幕吶喊:“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此抗爭精神與普羅米修斯盜火、西西弗斯推石之西方神話展開對話。然相較於西方神話中個體對抗命運之孤絕,東方敘事更強調個體命運與集體記憶之交織。哪吒既為逆天叛逆者,亦為護佑一方之神聖存在。
立於姑嫂塔遠眺台灣海峽,潮汐往復間隱藏文明互鑒與傳播之規律。從朱子理學對哪吒神話之倫理化改造,到當代影視產業之文化輸出,哪吒始終於解構與重構間前行。當馬可波羅筆下之“光明之城”化身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與世界遺產,哪吒精神勇於挑戰不公、與命運鬥到底之信念,已超越地域界限,成為人類共同之精神遺產。
此精神,體現於敬畏自然之抗爭勇氣,於文化傳承之創新突破,亦於全球語境下之文化對話。哪吒不僅為少年英雄之象徵,更為跨越時空、串聯人類生存智慧之文化密碼,持續閃耀於世界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