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華人新聞

薛斌:20世紀上半葉菲律濱華僑體育的興起與體育民族主義探析 (3)

2022年01月14日 22:0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1月14日 22:03

  1939年,菲律濱華僑體育界有埠際籃球賽、華僑田徑運動會、國慶運動會,平時還有學聯會、青年會組織的各種單項賽事以及與菲律濱當地球隊、島外來訪華隊的交流比賽,這些賽事往往包含或增加一場或數場為支援抗戰的義賽。1939年4月,菲律濱馬尼拉、宿務和怡朗三埠華僑舉行首次籃球埠際賽,該賽事委員會為表“運動不忘救國”之旨,決定增加男女錦標隊對抗二三名聯合隊的義賽,籌款救濟祖國的傷兵難民。

  1939年的馬尼拉華僑國慶運動會,運動員資格僅限於中國國民,並以聯絡全菲華僑體育界訓練國民體格、加強抗戰力量為宗旨,其籃球賽公開組不僅有華工、聖公會、黑白、中央布莊、蔡益盛、中西校友等不同身份的華僑代表隊伍,還出現如七七、新民、振華、台兒莊等名稱具有時代話語特徵的隊伍。這一屆華僑國慶運動會籌備方承諾,將純票券收入的一半捐婦慰會救濟祖國傷兵難民,華僑各界購票觀賽者異常踴躍。馬尼拉、怡朗各埠以“救國”為主題的國慶運動會或國慶杯籃球、足球賽,吸引了大批華僑體育組織與觀眾,如馬尼拉國慶運動會的籃球比賽因參賽隊伍過多,賽程往往持續數月。1939年,馬尼拉華僑國慶運動會禮儀規程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與救國色彩,開幕式包含唱國歌、向黨國旗及總理遺像行最敬禮,恭讀總理遺囑、為前方殉難將士及死難同胞默悼三分鐘等程序。

  20世紀30年代末,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淪陷,菲律濱華僑體育界吸收了畢業於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學校的莊淑玉、陳聚財、郭英等女性體育專科人才。菲華女籃很快在1938—1941年進入興盛期,華僑年輕女子富有朝氣和衝勁,體育團體與學校也極力提倡,女子球隊如雨後春筍,人才輩出,曾三次蟬聯全菲女籃公開賽冠軍的中西校友隊與奪取三次岷華“國慶杯”女籃冠軍的中華隊皆為當時勁旅。1940年,菲律濱中華女子籃球隊遠征新加坡、香港,以聯絡南洋體育界,促進華僑體育,並在香港義賽三場籌得善款約1200元。

  1940年5月,各項體育賽事總結會上,楊光泩總領事演講稱,希望華僑要負起提倡體育的責任,使全體華僑個個有尚武精神,提升對體育的興趣,集中最好的球員各盡所長,分別訓練,進而把體育精神推廣到全岷、全菲及海外的僑胞們。只有強壯的體魄,才可以洗雪“東方病夫”的恥辱。馬尼拉埠際賽領隊李煥彩表示,在大時代要提倡國民體育,鍛煉強壯的大國民,負起大國民的任務。

  四、菲華體育組織擴展與菲華社會的整合

  受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通過輸送體育人才、直接提供資助、義賽捐贈等方式,菲律濱華僑社會為中國體育及抗戰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對華僑體育民族主義的理解,也不應忽略其在“構建交往新體系,維護自己在當地的平等發展權利”中的作用。菲律濱華僑通過從事體育運動,展現了中國人的運動水準及競爭性的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聲望與自尊,基於中國政治認同的一致性為華僑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內外發展環境。華僑體育組織的擴展及其民族主義元素,使越來越多的華僑參與其中,大大增進了菲華社會的凝聚力與競爭力。

  菲律濱華僑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是一個菲律濱華僑社會不斷整合的過程。1917年,在獨星會倡議下,馬尼拉各華僑體育團體成立了最早的華僑體育聯合組織。該會與學生遊藝部、彗星會、學生愛國團、留菲中華學生會、聖公會、中華青年會、勵進會各運動機關在中西學校開會成立華僑運動聯合會,但其活動範圍只有籃球、足球和網球三種。由於早期華僑體育組織成員的不穩定,該聯合會的影響終究有限。

  1922年前後,菲律濱華僑體育發展最重要的組織——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正式成立,徵得會員382名,以薛敏老為首任會長。隨後青年會在李清泉、林珠光等僑商捐贈及美國、加拿大青年會國際委員會資助下購置地產,修建了會所和運動場。1922年底,青年會倡導舉辦了首次菲律濱華僑運動大會,吸引6所華校及卓越體育會、中華天主教會、亞細亞體育會、中華東方體育會和中華青年會等8個體育團體近300名運動員參賽,參觀群眾達2000人。此後,馬尼拉與宿務等地華僑體育在青年會主持下蓬勃發展,青年會籃球隊也成為菲島以外菲華體育聲譽的開拓者。

  1934年馬尼拉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後,在王正廷的倡議下,菲律濱僑界達成建立統一的華僑體育協會的共識。其目的在推動華僑鍛煉強健體魄,免卻“東亞病夫”的譏諷,服從公共規則,消弭無謂的競爭,並改良華僑賭博習慣,消除種種妄念。菲律濱華僑體育協會最終由華僑教育會、中華商會、國民黨駐菲支部、青年會、廣東會館等聯合組織成立,其宗旨為聯合全菲華僑體育團體促進華僑體育;主持全菲華僑體育;參加祖國或國際間運動比賽事宜;成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會員。1934年雙十節,菲律濱華僑體育協會組織了空前的國慶運動大會,甚至遠在碧瑤的華僑也派隊與會,黎薩運動場外中、美、菲三國旗飄,演講台佈滿國徽,童子軍樂隊奏國歌,全場觀眾氣象十分嚴肅。此次大會足球、籃球、排球、游泳、田徑各項參賽隊伍將近50支並新增女排3隊,幾乎是小型的遠東運動會和全運會,僅開幕式場內即有遊行者近千人,觀眾五千餘人。

  在20世紀30年代,除體育協進會外,馬尼拉還有華僑籃球會等組織,一些華僑大商家及行業工會也組織了各種球隊。馬尼拉以外的各地華僑也紛紛成立體育組織,如怡朗僑界為顧及華僑青年工餘之正當活動,組織了“中華體育會”,有籃球、排球、羽毛球和桌球等各種隊伍,其中籃球隊“雄視南島,參加岷、宿、怡籃球埠際賽,使實力最強之岷隊大受威脅”。1939年,怡朗舉辦了華僑職工協會籃球賽與華僑國慶杯籃球賽。加里務華僑組織大同隊、中山學校男女隊三隊遠征怡朗,參加後者並獲優秀戰績,而加裡務華僑男女老幼總數不過200名左右。

  1939年開始,為實現體育健全國民體魄道德與聯絡全體華僑感情的最高目標,菲律濱華僑連續三年分別在馬尼拉、宿務和怡朗舉行埠際籃球賽。時任國民黨中常委的王泉笙曾改編泉州“拳頭燒酒麴”的俗語,將“曲”換成“球”,認為“拳頭打不過雙重壁,球可以打過海,打過國,過省,而此次岷埠出征宿務是打過省,球的力量很大,賽球的目的重在精神,重在聯絡感情,不拘執一時小勝負”。楊光泩、王泉笙、薛芬士還親往出席宿務埠際賽,聯合宿務黨部、領館、商會、教育會、遠東俱樂部、各商會及校友會等華僑組織,解決宿務僑界團結難題。體育組織還是凝結華僑抗戰力量的重要媒介,中華青年會在中華商會領導下實際成為抗敵會、航空建設協會、婦慰會、愛國學生組織的總部。菲島華僑女性組成的婦慰會負責支援抗戰的義賽秩序,婦慰會委員如楊啟泰夫人、薛芬士夫人與薛敏老夫人經常分組率女隊員們推銷義賽門券。

  五、結語

  在20世紀上半葉菲律濱華僑體育興起與發展的過程中,華僑民族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病夫”的公共記憶是促成現代體育興起的重要因素,重塑健全的民族體魄與精神,成為菲律濱華僑體育的重要目標與動力;華僑通過發展體育展現了競爭性的民族精神。通過參與當地國際賽事、國慶體育賽事與抗戰義賽等,菲律濱華僑以和平方式表現了民族競爭力,增強了民族自尊與自我肯定,進而鞏固了菲華社會基於中國認同的內向性和一致性,為其在當地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增進了華僑社會的內聚力。華僑體育之興起發展,與禾禮所說的體育發展必需的“精神、組織和激勵”——華僑民族主義密切相關。菲律濱華僑社會,一方面通過發展體育培養健全國民;另一方面以體育號召華僑參與強國與救國運動,展現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聲譽,整合與拓展華僑社會內部力量,大大提升了民族自信心與使命感。

  摘自:《20世紀上半葉菲律濱華僑體育的興起與體育民族主義探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4期。


推荐阅读